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

新老师的第1次校级教学公开课

2023-08-10 17:08:43 来源:哔哩哔哩

温度

一、教学安排

(一)导入新课

今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高温现象,宜昌8月的天气我们感觉特别热;最近两天气温下降,我们又觉得很冷。我们能明显感觉物体的冷热。在这节课中,通过宜昌8月份的高温与现在天气降温对比引入这堂课,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受物理知识的存在,同时通过物理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。

(二)探究新知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1.温度

虽然我们能感知物体温度的高低,但感觉总是可靠的吗?请一位同学来感受一下。其次,教师展示“自制温度计”,学生带着两个问题观察实验:

(1)自制温度计是根据什么规律测温的呢?

(2)它是如何显示温度高低的呢?

通过这个实验,学生知道温度计的制造的原理。教师采用小组讨论学习的方法,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获得本节课的重点知识,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。

2.温度计

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制温度计,使管内液柱的变化更显著?将装液体的玻璃瓶缩小为玻璃泡,用热胀冷缩更明显的水银、煤油、酒精等液体,再标上刻度,就可以得到温度计模型。按照这种思路,引导学生继续改进,再将测温中间的细管内径改得更细,这样即使待测物变化温度不明显,管内的液柱也会变化显着。老师向学生说明,这就是实际温度计的由来。接下来教师介绍三种常用的温度计:实验室温度计,体温记、寒暑表。

3.摄氏温度

教师主要以实验室温度计为例,介绍它的基本构造,包括玻璃泡、液柱、毛细管和玻璃外壳。为了满足不同测温环境的需要,玻璃泡内密封的液体可以是酒精、煤油或水银等。再进一步观察,玻璃外壳上面标有刻度数字和单位符号。提问:那么这些刻度是按照什么标准刻上去的呢?学生阅读教材,小组交流。我国采用的是瑞典物理学家安德斯-摄尔修斯规定的摄氏温度,他是这样规定的:在标准大气压下,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 0 摄氏度,沸水的温度规定为 100 摄氏度。在 0 摄氏度到 100 摄氏度之间等分 100 等份,每个等份代表 1 摄氏度,确定了 1 摄氏度的长度。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在温度计上标出刻度,也可以在 100 摄氏度以上和 0 摄氏度以下标出刻度值,这就是摄氏温度的规定方法。

教师介绍人体不同部位体温略有不同,一般人的最高体温约 42 摄氏度,体温接近或超过这个值,就可能出现休克甚至死亡;高压锅内废水的温度可达 120 摄氏度;我国最高气温出现在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,历史最高气温记录为  摄氏度;地表最高温度记录达 89 摄氏度。

4.温度计的使用

通过教学视频和教师演示使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水,师生一起总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:

Ø会估: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,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。

Ø会认: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 量程、分度值和零刻度线 。

Ø会放:与液体充分接触并居中间位置 。

Ø会读: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再读数且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,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。

Ø会记:记下数值和单位。

5.体温计

前面介绍的是实验室温度计,生活中常用的还有测量人体温度的体温计。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。师生总结:体温计的量程较小,通常为 35 至 42 摄氏度,分度值为 摄氏度,玻璃泡内的液体是水银,其内径更细,精确程度高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:我们知道用实验室温度计测温时,不能让玻璃泡离开待测液体读数。但使用体温计测体温时为什么不需要这样的要求呢?放大观察体温计,玻璃泡上方可以看到一个细弯的缩口,这就是奥妙所在。

(三)课堂小结

通过本节的学习,教师利用思维导图,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。(四)小试牛刀

(五)课后作业

1.基础作业 :完成“长江学案”相应习题。

2.拓展作业 :自制一个温度计;查阅资料,了解华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规定方法。

二、存在问题

(一)实验现象模糊

在演示实验“自制温度计”中,这个实验现象液柱的下降并不是很明显,还有许多同学也没有看清楚。

(二)课堂语速较快

环节设计过于全面,显得臃肿反锁;过重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,时间无法全部保证。前半场课堂语速过快,后半场处理习题讲解过细,后期上课注意合理安排时间。

(三)回答未及时评价

教师主讲的知识过多,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过短,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明显。对于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,没有激励表扬的评语。

(四)物理术语不规范

“摄氏度”是温度的单位,有时候说成“度”。

(五)重难点不突出

对于这节课物态变化和温度的定义,我在讲到这里的时候,仅仅是给出了定义,并没有对其进行着重的分析,也没有指出重点字词,学生对于定义没有深刻的印象。

三、改进措施

对于上述问题,我主要采取的s改进措施有:

(一)学生分组实验

改进实验方法,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,提高动手能力。

(二)提升语言表达能力

1.要精心备课,吃透教材,根据物理知识结构和特点,精心打造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。

2.尽量做到词语丰富,生动鲜活,明白易懂。

3.物理术语做到准确严谨、科学合理,遵循规律。

(三)多维度评价

更新简单的评价用语;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,强调参与互动,自评与他评相结合,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。

(四)详解重难点知识

1.在讲温度和物态变化的定义时,讲出重点的字词。如温度的定义:物体的冷热程度。什么叫做冷热,生活中我们怎么来区分冷热?物理学中,冷热程度怎么定义?

2.在讲授温度计的使用时,我们可以分组小实验练习温度计的使用,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真正达到学以致用。

总之,课堂教学是动态的,生成的。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,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得心应手。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做实验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、教育机智如何发挥等,以及还有很多未暴露的问题都是我继续改善的地方。当然提高教学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我会不断地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,借鉴好的教学经验,再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实践,不断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成长。

姓名:馨语

时间:2022/10/06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
Copyright   2015-2023 非洲技术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8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